福建用户提问:5G牌照发放,产业加快布局,通信设施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?
四川用户提问:行业集中度逐步的提升,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?
河南用户提问:节能环保资金缺乏,企业承担接受的能力有限,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?
地理信息是指与地理环境要素有关的物质的数量、质量、性质、分布特征、联系和规律的数字、文字、图像和图形的总称,它是地理数据所蕴含和表达的地理含义。地理信息行业已成为数字化的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市场规模不断扩大。
地理信息是指与地理环境要素有关的物质的数量、质量、性质、分布特征、联系和规律的数字、文字、图像和图形的总称,它是地理数据所蕴含和表达的地理含义。地理信息行业是以现代测绘技术、信息技术、计算机技术、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产业,已大范围的应用于电力、交通运输、自然资源等基础设施领域,并带动了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、无人驾驶、智能电网等融合型新业态的发展。
地理信息行业已成为数字化的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市场规模逐步扩大。这一增长趋势得益于技术进步、政策支持以及应用需求的多样化。国内外有名的公司如ESRI、Bentley等在高端GIS软件和解决方案领域占据领头羊,而国内企业如超图软件、中地数码等则在研发技术和市场拓展方面表现突出。中小企业也呈现出较强的活力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,专注于细致划分领域和垂直行业的地理信息服务。
根据2020-2024年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中国地理信息行业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(CAGR)达12%-15%。2024年市场规模已突破8000亿元,预计2025年将接近9500亿元,主要受益于智慧城市、自然资源管理、应急救灾等领域的需求激增。细分市场中,地理信息系统(GIS)软件和遥感技术应用占据主导地位,分别贡献约35%和28%的市场份额。
地理信息产业链涵盖上游设备制造(如无人机、卫星导航终端)、中游数据采集与处理(如高精度测绘、遥感影像解译),以及下游应用服务(如智慧交通、环境监视测定)。其中,中游数据处理环节的技术壁垒较高,头部企业通过AI算法优化数据清洗效率,成本降低约20%。
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明确将地理信息列为新型基础设施核心组成部分,2025年前计划发射30颗遥感卫星,提升数据分辨率至亚米级。此外,《测绘地理信息事业“十四五”规划》提出,2025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覆盖率将达90%,推动政务与商业应用深度融合。
AI与大数据: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遥感影像自动解译,效率提升50%以上,如洪涝灾害评估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。
物联网与5G:实时位置数据与5G传输结合,推动车联网、物流追踪等场景落地,预计2025年相关市场规模超2000亿元。
区块链技术: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确权与交易,试点项目已覆盖10个省份,数据交易安全性提升30%。
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《2025-2030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市场现状调查及未来发展的新趋势预测报告》显示,行业CR5(前五家企业集中度)从2020年的28%升至2024年的37%,头部企业如四维图新、超图软件通过并购整合强化技术优势。例如,超图软件2024年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达25%,主要布局东南亚智慧城市项目。
长三角与珠三角:占全国市场占有率的45%,重点发展无人驾驶高精地图与海洋测绘,政策补贴力度年均增长15%。
中西部地区:依托“东数西算”工程,贵州、宁夏等地建设地理信息数据中心,算力成本降低30%,吸引企业区域总部入驻。
智能化与实时化:2025年实时地理信息服务(如动态交通导航)渗透率将超60%,推动边缘计算设备需求增长。
跨界融合:与元宇宙、碳中和结合,如虚拟城市建模支持碳排放监测,预计相关应用市场规模年增速达25%。
数据安全与隐私:2024年数据泄露事件同比增加18%,欧盟《通用数据保护条例》(GDPR)合规成本占企业营收的3%5%。
技术标准碎片化:国内外卫星导航(北斗/GPS)与数据格式兼容性问题导致跨境项目成本增加10%-15%。
低空经济:无人机物流与城市空中交通(UAM)催生高精度导航需求,2025年投资规模预计达500亿元。
灾害应急:国家应急管理部计划投入120亿元建设全域灾害监测网络,地理信息企业可聚焦实时预警系统开发。
生态合作:与云服务商(如阿里云、华为云)共建地理信息SaaS平台,降低中小客户使用门槛。
中研普华通过对市场海量的数据来进行采集、整理、加工、分析、传递,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,最大限度地帮助客户降低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,把握投资机遇,提升公司竞争力。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《2025-2030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市场现状调查及未来发展的新趋势预测报告》。
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中研网只提供资料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(如对有关信息或问题有深入需求的客户,欢迎联系咨询专项研究服务)